傍名牌让人眼花缭乱
7月28日,记者在瑞昌乡镇采访时,在路边小店买了瓶饮料,本以为买的是“统一冰红茶”,可是打开一喝,感觉味道不对。仔细看包装才发现此“红茶”非台湾“统一”品牌,而是安徽安庆生产的“先志”牌红茶(如右图)。该红茶整个包装的外形、颜色与“统一冰红茶”相差无几,同样印有“开盖有奖,再来一瓶”的字样。牌子虽不一样,可是价格与“统一冰红茶”相同——3元一瓶。记者想找店主理论,可店主却说,这饮料是正规厂家生产的,卖时也没说是“统一冰红茶”,所以不能退。
记者调查发现,山寨饮料有两种模仿形式,一是从外包装上极度模仿,但还是自己的牌子,另一种不仅外观相似,品牌名称与真货仅一字之差,像“康帅傅”、“旺旺牛奶”、“营养块线”、“王老极”、“可日可乐”、“脉劫”等等,让消费者难辨真伪。
不仅饮料,方便面、蛋糕、饼干等食品也难逃被山寨的命运。
农村市场成山寨货重灾区
消费者普遍反映,“山寨食品”都是在县乡一些小超市、路边店和车站附近买到的,而大型超市则鲜有此类情况。
金女士在外地工作,老家在都昌。她告诉记者,她在老家的小店发现了“山寨饮料”,也曾买到了山寨的“益立”优酸乳。因担心这些产品质量不过关,对人体不好,每次回老家,她都会在九江城区买好食品带回去送乡亲。
记者了解到,城市的大型商场、超市进验货比较严,“山寨饮料”难以过关,所以逐渐在农村市场泛滥。一饮料批发商告诉记者,农民消费水平低是“山寨食品”在农村畅销的主要原因。农民一般不太注意品牌,喜欢捡便宜的买。有些农民明知道是山寨货,但包装看上去很上档次,价格又便宜,过年过节走亲访友也很有面子。
消费者可向工商部门举报
记者从市工商局消费者权益保护局了解到,像这种商品包装、商标与知名品牌同类产品相同或相似的山寨产品,可以认定其仿冒知名商标,可以定性为该商品商标侵权。目前很多企业主体具有品牌意识,对自己产品的商标或包装进行注册或申请专利,谁注册了专利,谁就受到《商标法》的保护。
“山寨饮料”有两种情况,一个是有资质的小企业傍牌子,二是无资质的企业冒充。消费者在购买这些饮料时要多留心,仔细查看产品的出产地址和商标名称,认清是不是自己想购买的品牌。商品价格也是区别的标准,一般这些饮料要比知名品牌便宜一些。消费者如果发现这些傍着名牌的“山寨食品”,应及时向工商部门举报,基层工商所将上门查处